標籤彙整: David Feng

尋找更寬廣的舞台

2000 年 8 月底,當我回到北京時,我確實屬於「外來人員」,無論是從證件上說,還是從對文化、本地態度方面而言。我回到的,是一個馬路比較危險,餐廳過於熱鬧,比較主張「有些不知道為何應如此低調」之國家。這與「行人第一」,餐廳相比安靜一些,和不主張「過分低調」的瑞士來說,區別甚大。在瑞士,你的身份上的「特殊之處」不必要過於隱藏,但是在中國就不行,要學會「夾著尾巴做人」。

過了大概三年加上三個月之後,2003 年 11 月 28 日對我來說又是一個值得記住的一天。由於當初中文「磕磕巴巴」,這問題就導致了一個怪相的出現:我,一個張著中國人臉的人,卻一句中文都不會。學了三年多,標準字、簡化字都開始學回來了,當然也可以開始講話了。對我來說,語言這件事情確實無法小看:你聽不同某國語言,就等於無法聽到某國的「原汁原味」的故事。

我記得那天我電話突然響了。電話里想讓我晚上去趟大學。「你有空吧,馮琰?晚上過來一趟。」

「啊,有事情吧?」

「嗯,聽說你英文不錯,今天晚上咱們大學有個英文演講賽副決賽。對了,你想成為這裡的評委嗎?」

「好啊!我馬上過來。」

我還記得比賽的名字:Dyned 英文演講賽。至於「Dyned」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是當天晚上確實是二話不說,直達學校去參加比賽,當評委。我還記得其他的評委中,有一名男老師,每一次講話前,感覺是「先清理鼻子,後清理嗓子,再說話」,最初感覺有些受不了,每次都要找一找面巾紙到底在哪裡… 當輪到我講話時,我用英式英文發表了自己的評論,鼓勵參賽的各位今後做的越來越好。

任務就是:聽演講,聽故事。其實,大家都是在描述著自己的故事。當然,身在中國,我也能聽到一些「中式英文」描述方法;不過大部分參賽學生表現還挺不錯的。對於那些確實講得好的同學們而言,他們即進入了決賽,而這決賽也是我主持的。

話說決賽,當初比賽工作人員確實問了我這個問題:你想主持決賽嗎?

我只用了半秒就想通了:當然參加。

2003 年 12 月 5 日大約晚上 19 點,這個時候正好就是決賽的開始時候。決賽是在大學主樓最大的會議室舉行的,據主辦方統計共有大約 600 人在觀眾席下旁聽。

要是和這麼多人「同時講話」,就要「吼一嗓子」。幸好,嘴前就是麥克風,我就輕鬆地穿著西服開始主持。雖然「著裝」有些「嚴肅」,但是「風格」歷來是「輕鬆」的。我把這些 600 多人都當成「老朋友加新朋友」,用大家喜歡聽的,容易聽懂的語言介紹晚上的演講賽。

這一次活動主持對我來說特別特殊,這是因為過去十年當中,有太多時間都是埋在書里。尤其是:在讀大學本科的這麼多年當中,幾乎天天都要「被滿堂灌」,讓我開始淡出對大學的喜愛了。那天晚上,我才發現:我其實更適合主持,演講。那天晚上,是充滿故事的晚上;當我們把「演講比賽的內容」當成「故事」時,就感覺突然輕鬆了不少。參賽的人們,有用很「溫馨」的語氣講述故事,也有中場的「搞笑嘉賓」讓大家大笑一場。

那天晚上的特別之處,就是「與人交往」這一點,而且往往是和「很多人」接觸、交流、說話。1996 年,我也有過一次,麥克風前演講,當時是個法文詩歌。這一切都是故事的交流。

與人「交流」,這雖然是「常遇到的事」,但是對於我來說,由於家裡有幾代都是單傳的,海外生活環境又和國內不同,加上家裡還比較保守(以學習為第一任務),所以我其實和外界除了上課接觸外,並不是天天接觸。14 歲左右,和朋友們進城 Shopping,看起來誰都能做,但是由於「家裡的學習壓力」(雖無補習班),讓我「進城」和朋友逛街,要比類似於長頸鹿或金正日到蘇黎世逛街還難見!雖然之後我試著更多和朋友們「進城」,「去玩」,但是由於過了幾年之後還有許多國際聯考,所以真正和別人交流的時候還是有一點限制的。

作為獨生子,也受到家裡的影響,我在學校上課時雖然充分參加很多事情,但是放學後則是直接回家,所以真正的「深度交流」是有一定限制的。很多時間,我確實感覺有些孤獨,有些時候是想跟人「嘮叨」。家裡其實也沒太「施壓」,沒太「限制」,但是總覺得有些情況是… 很多事情還沒讓我成為登上大舞台的那個人。但是從我第一次做公共演講後,我就知道我是想講故事的那樣子的人。

而且我從來沒放棄講故事。就是在 2003 年 12 月 5 日那一次,我終於有機會走上講台,現是通過主持節目聽別人的故事。之後,就是和當時的學生會負責人保持密切的聯絡,讓我在 2004 年多次當上演講賽主持人、文化活動主持人,甚至於學校電台英文主持人。我非常珍惜和大家通過麥克風、電波的每一次交談,每一次的故事交流。

我越來越認為世界上充滿故事,故事也是組成世界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去完世界上 22 個國家和地區後,在乘完 50 萬公里飛機,22.3 萬公里鐵路,開完 35 萬公里汽車後,我仍然想繼續旅行,繼續聽各地的故事。世界上有超過 200 個國家和地區,只去了 20 幾個才剛是個開頭。

今後一個重大個人任務就是繼續去新的地方,包括自己不熟悉的地方。當然,對於「國際化的人」來說,其實不應該存在「不熟悉的地方」這個概念。我希望我成為一個去過足夠多地方,能勝任世界一名公民資格的自然人。當然,我覺得如果我大聲宣佈,必須要走完世界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那麼可能從現在來說確實有些難。但是,我依然對新的地方很感興趣。

那麼要想去那麼多地方的話,就要先就身份這個問題弄清楚。你要是做「公家」的人(從政、參加或組建政治性團體)還是繼續做「私人公民」呢?我妻子有了一名熟悉十門語言的丈夫,那麼她當初確實想讓我參加類似於聯合國等政治性組織。

我確實當初也考慮正式加入那個組織,但是最後我認為,這樣的組織並不適合我。我寧願在一個大小不大的組織裡當「大魚」,因為我認為我可以用我的「大小」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小魚」。我確實認定了,我這一輩子不想和政治打交道。

而且繼續作為一名普通公民,確實有好處。拿我和鐵路的「故事」來說:當然,我不是鐵路職工,也沒有打算加入到其當中,所以當然必須要正常付費坐車了。不過,我的積極參與,讓我去了不少地方為當地鐵路職工講課,而且全是鐵路英文的課。作為鐵道界「路外」者,我的鐵路方面的接觸可能會與「路內」的有些不同,但是我也有明顯的獨立性。其實,以一個獨立人看任何事情,無論是看鐵路,還是看大事,都是一件好事,因為你可以堅持你自己的立場,也能傳播你自己的看法。因此,我當然沒有任何計劃參加或組建任何具有政治性或宗教性的組織。

在北京待了十二年多,雖然呼吸到了不少的 PM 2.5,但是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經歷。今後,我要去新的地方,但是我和我妻子喜歡的大黃鴨毛絨玩具將繼續在北京「鎮宅」,因為我從來都是認為北京是真正的家,而且我們總會回到北京的。我希望通過我的獨立視角,講述獨一無二的故事。

中國和任何國家一樣,當然有自己的積極一面,但是也有自己的消極一面。我會本著一個不折不扣獨立客觀的角度向海外講述真是的中國故事,無論是鐵路故事,還是車站之外環繞「大中華」的故事。我講的故事是生動的,而且是帶有長期個人經歷的,不是替誰說話的故事。我認為,世界上需要一個活生生的人,講述活生生中國的活生生故事。我們自己人也需要認識到一個真正的世界,而且不能局限於「星巴克」、「蘋果」和「麥當勞」的「傳說中的世界」。

中國帶給我的是知識和學術經歷。中國傳媒大學帶給我的是播音主持和語言學方面的文學碩士和傳播學博士,當然也給了我當今的崗位。傳媒大學給的東西,我要好好運用,好好發展,適度考慮在海外從事相關的科研教學工作。從我教數十個外國留學生實踐當中,我體驗到的是:外國確實想更加瞭解,更全面瞭解中國的媒體故事和特別是社交媒體故事。我會以一個獨立全面的角度,一方面幫海外更加瞭解咱們中國媒體概況,也會進一步加深海外對此的學術知識。

這是我今後科研方面的安排,但是身為學者,我也要帶著學生去教師上課。我希望我可以讓課堂更加活躍一些,讓大家都具備自己的獨立判斷和思維方式,凡事都有自己的健康、全面想法。我真正希望能把「填鴨式」、「滿堂灌」教育丟進教育界的垃圾桶里。與其和一個「書呆子」爭論,不如多培養一些雖然分數不高,但是很有想法的新時代學子,也就是新時代合格公民。

教室之外,學者的任務也同樣存在。學術方面,雖然必須要多發表文章,但是除了「光」發表一些文章,也能通過此發一些讓人「想事」,「想討論」的一些文章;當然,也想經常去國外的學術講堂,做演講,做報告,參加各種學術論壇。教育方面,和我剛才說的一樣,「死記硬背」、「應試教育」必須被打破,而且不久前的中共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對高考進行了很明顯的改革,這確實值得為其叫好。社會方面,我認為,中國應當重視起來英文,海外也應該重視起來中文,同時各國加深對本國語言的重視。我也希望能把自己的課堂、課件、所設計的東西,通過簡化設計方式讓人用起來就一目瞭然。

這裡是開始有點迷糊了,是有點開始做夢了。其實,我最希望做到的一件事(夢想也好,但願早日成真)就是多分享故事,通過故事和故事里傳達的信息,讓社會每天繼續進步。(嗯,這時,真快睡著了。這夢做的…)

不過:這真是如此。故事不僅是故事而已,它們也在傳遞資訊和知識,當然也在承載不同人的聲音。我認為,能自由分享聲音,能自由分享不同的聲音,確實有利於大家互相理解。我記得我七歲時,在瑞士上一年級,就有不同膚色,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學生了;有來自肯雅的、日本的、瑞士的、美國的,等等。我喜歡和世界上來自各地的人「講故事,聽故事,分享故事」,也想去講故事人的國家。

有故事就會有能講故事的地方;有對故事感興趣的觀眾就會有舞台;有一些故事的舞台後,隨著有越來越的故事,舞台也會變的越來越大,眼前出現的舞台也就越來越寬廣。我正在尋找更寬廣的舞台,更新的地方,更新的事情。過去在北京的十二多年的經歷雖然很豐富,但是還不夠,還確實需要找到更新的地方。我希望以後,我能到更多的從來沒去過的機場、國家,也希望能經常回到北京機場。

對我來說,最令我嚮往,也最讓我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無論我在何處,我們都可以彼此分享故事。有故事,就有彼此瞭解,也能破除彼此之間的誤解。少了負能量,正面能量即增。我希望以後能和大家在新的和熟悉的地方高高興興度過每一天,同時和家人一起迎接新的挑戰。